一年学费几十万的国际学校,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

观察网   2023-05-05 06:55:16

作者| 木马君

自从我们全家搬到国内后,小木马就在我的家乡城市上学了,目前已经上了一年多了,现在是在学前班。


【资料图】

之前公号里也有很多云阿姨和云叔叔们问我,他上的是什么学校,能不能适应国内这么卷的学习氛围?

小木马上的是一所国际学校,和国内其他的国际学校一样,它的收费颇为昂贵,一年学费要大约50w左右。

很多人曾向我打听,一年需要几十万的国际学校,真的有那么好吗?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

在我看来,这高昂的收费一方面是因为它的师资和运营成本,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私立的性质,没有了国家的补贴,需要自负盈亏,成本自然就要比公立的高了很多。所以一年收费几十万,倒也不代表它的硬件条件就有多么优越。

其实我们为小木马选择这所学校倒不是为了所谓国际学校的光环,德国郊外乡村里一个月只收70块的学校,我们也觉得挺好。

因为搬到国内后,小木马的情况上学没有太多选择,再加上有公司的补助支持,所以才会去上国际学校。

讲真,作为一个普通的工薪家庭,我不赞成付出如此高昂的学费,给小家庭带来太沉重的经济负担。

一所学校好不好,主要还是要看它的教育理念和内容,以及孩子是否适应。

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点这一年多来,我和小木马的一点感受,不吹不黑,只求真实。

因为我们没在国内上过公立小学,所以就不进行对比了,只说说自己的感受吧。

小木马去年2月第一次正式在国内上学,第一天上学就是坐校车去。

那时小木马只有四岁,他从来没有一个人坐车出门过。在德国,低龄小孩上幼儿园也是全靠父母接送。

想到小木马要一个人坐车,我和木马爸爸都感到无所适从,有点放心不下。

早晨的班车点就在小区旁边,我们把小木马送上车,车上有一个随车生活老师,她会帮忙照看年纪小的学生,确保他们都安全坐好,系上安全带。

当校车开动,我和木马爸爸在路边挥手再见。那一瞬间,老母亲忍不住感慨万千,想要落泪。

好像从这一天起,有些东西不一样了,这个四岁的孩子居然已经能自己坐车去上学了,他迈出了独自出行的第一步。

毕竟,孩子们的安全出行是最重要的,所以学校也比较负责,全程闭环管理。

当孩子交到班车老师手上时,她会在pad上勾上孩子的名字,这个信息会同步到一个专门的app上。家长在这个app上能看到孩子上车和下车的信息。

下午放学时也是一样,孩子登上回家的班车,家长能在app上收到通知。班车的实时位置,这个app上也可以追踪。

如果今天孩子没有上车,家长又忘记提前请假的话,学校老师会立刻发现这个情况,联系父母询问孩子的情况。

当班车到达站点时,班车老师也会确认低龄的孩子是被有资质可信任的人接走。

有了这些信息同步和多重保障,我和木马爸爸都开始感恩这个班车服务。毕竟早晨不用赶早高峰开车送孩子去学校,这减轻了家长的通勤负担。

虽然班车主要是方便了家长,但是从某种程度上,这也给孩子们带来了独立生活的心理暗示。他们不再是全天候依附在父母身边,而是能够自己坐车去上学了。

小木马每天自己登上班车的小表情,都是既不舍,又傲娇。

小木马的学校要求孩子们平时要穿校服。小孩子是polo领的T恤。大一些的孩子是衬衫领带休闲裤。

虽然在国内需要穿校服上学是非常司空见惯的一件事,但是对于德国父母来说,“统一着装”这件事总是让人忌惮。

德国人因为有着二战的历史债,对于任何制服和统一行为都非常谨慎和反感。德国的小孩子(绝大部分)是没有校服的,他们无法接受看到懵懂无知的孩子,穿着统一的服装,做着整齐划一的动作。

我和木马爸爸起初也在家里犯嘀咕,这么小的孩子,为啥要穿校服,这会不会压抑个性?

后来,我们想通了,从好的方面想,国际学校里不乏家境优渥的孩子,如果周围的孩子每天都穿着奢侈品牌,有些孩子也许会有不小的压力。

大家都穿一样的校服,这样注意力就会放在其他更有趣的事物上,而不是关注别人的衣物和外表。

从校服这件小事来说,这所学校既不像我们小时候经历的,学校会完全规范小学生的着装和统一行为 (比如带红领巾,升国旗,做早操),又不像德国学校,完全鼓励孩子放飞自我发展个性。

这所学校介于两者之间。

因为是一所国际学校,学校里自然而然地有很多来自不同国家的孩子。

平时的校园里,已经是一个小小的联合国。这也为孩子们的语言发展创造了非常好的条件。

学校平时的授课语言是英语,但是每周会有好几堂中文课。中文和英语是学校里每个孩子都会学习的语言。

小木马来到国内后,语言能力突飞猛进,这里面除了有来自妈妈的语言天赋加持外,更重要的是学校里的语言环境。

因为班上有不同国家的孩子,他在每天的玩耍中,和中国孩子说中文,和德国孩子说德语,和英国孩子说英语。

最让我震惊的是,最近的家长会,班主任老师对我说:你知道吗?小木马有时也会说几句韩语,因为班上有几个韩国孩子,他和他们一起玩,就不自觉地get了他们的语言。

总体来说,国际学校的教学理念和欧美国家的学校比较接近,他们不会对于“技能”太过执着,而是更加重视孩子们沟通和自我表达的能力。

你无法心算出两位数的加减法,一点也不重要,毕竟人类已经发明了计算器。

你的字母写得像狗爬一样,这也无伤大雅,毕竟咱也不是书法家。

但是,如果你爱在课堂上提问题,哪怕是刁钻古怪的问题,老师们会认为这是很棒的能力。因为这说明,孩子学会了独立思考,敢于挑战质疑现状。

对于语言能力也是这样,掌握多门外语不是为了当翻译,而是因此拥有了和更多人沟通的能力。能够与人沟通,与更广阔的世界产生连结,这是学校想要培养的能力。

自从小木马上学之后,学校给每个孩子配备了一个图书包。每周孩子们会去图书馆挑选两本书,装进图书包里,带回家里阅读。

每周三,读完了两本书后,孩子们把书带回学校归还,再重新选本周想读的书。

讲真,这个每周读两本书的任务,一开始颇为困扰我们。

毕竟中年双职工家庭,每天都是日理万机,疲于奔命,我自己一年都读不到五本书,现在却要保证每周陪伴小木马读完两本书。

这是给家长的小小负担,但是对于孩子来说,却影响深远。

我深深理解学校的育人理念,阅读是一个终身习惯,最好是从孩童时期就能养成。如果孩子们从小养成了习惯,在书本中寻找乐趣,收集知识,探索世界,那他很可能会爱上阅读,并获益终身。

所以,纵然低龄娃每周读两本书比较费妈,我还是举双手赞成学校的这个安排。

除了平日的正常教学外,学校常常会组织一些“不务正业”的活动。

比如有时让孩子们穿上某个外国民族的传统服饰,大家来开一次小小的“联合国大会”。

还有时,鼓励所有孩子们穿上一件粉红色的衣服,背后的含义是反对霸凌。因为多年前曾经有个男孩子因为穿了粉色的袜子,被周围的孩子嘲笑,产生了霸凌,后来学校就设立了这个活动,在每一年的某一天,所有男生女生都穿一件粉红色的衣服,表达支持,反对因为外表或性别而引起的歧视或霸凌。

还有时,孩子们会从家里带着妈妈自制的食物,在学校组织义卖,筹集的资金用来支持土耳其地震受灾的人。

最近,孩子们又在某一天,穿着一件自己的红色衣服,因为当天是国际反种族歧视日。在这一天,孩子们谈论种族歧视的不同表现形式,他们讨论为什么多样化的世界是美好的,然后他们通过画画,表达自己心中对于多元化世界的感受。

回顾小木马上学一年多来各种五花八门的活动,着实有些费妈,偶尔我也会惊讶,才四五岁的孩子,已经要谈论这么复杂的命题了吗?他们能理解吗?

这些看似不务正业的活动,好似只是孩子们的一场过家家,但是他们给孩子输入了一些最基本的价值观,比如:

多元化的世界是美的,

不要用种族,肤色,外表来评判别人,

对于困境中的人要施以援手,

看到不合理的现象要敢于制止。。。

一个孩子对于世界的理解,很多根深蒂固的观念来自于启蒙初期,这些价值观会跟随他们一辈子。从学校安排的这些活动不难看出他们想要塑造什么样的人。

国际学校好不好,值不值得,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

在我看来,不必太关注那些光鲜亮丽的东西,比如硬件设施,教学工具,外教名师。

真正值得家长审慎思考的是,它想培养什么样的孩子?你能认同它想要培养的这些能力,和想要塑造的价值观吗?

点击阅读原文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