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盆地性质控制含油气盆地的分布及其烃源岩特征古近纪一新近纪伸展作用主要集中于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很弱。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2、在西部地区主要发育了坳陷型盆地,且发育程度较差,地层层位较少、厚度较小。
3、在东部地区发育裂陷盆地,其中古近纪为裂谷断陷,新近纪演化为坳陷。
4、东部的古近纪大陆内裂谷型断陷是有含油气远景的地带,但分布不广,主要集中于依兰-伊通断陷带和密山-敦化断陷带。
5、其中,依兰-伊通断陷带伸展程度较高,含油气远景最好。
6、根据上述,东北地区古近纪—新近纪盆地按盆地性质和油气远景可分3类。
7、(1)伸展程度较高、最有油气勘探远景的古近纪断陷盆地:这类盆地主要集中分布于依兰-伊通断陷带,由于其伸展程度较高,发育了一些面积较大、幅度较深的断陷。
8、较大的断陷面积超过1万km2,沉积岩厚度大,常达3000m以上;湖相沉积发育,尤其是半深湖或深湖相沉积发育,含有机质丰富,具有比较好的生储盖条件。
9、如该断陷带中的莫里青断陷、伊丹凸起、岔路河、汤原、方正断陷均已找到油气。
10、(2)伸展程度较低、有一定油气勘探远景的古近纪断陷盆地:这类盆地主要集中分布于密山-敦化断陷带,由于伸展程度较低,其断陷盆地的面积和深度偏小。
11、断陷盆地面积一般可达1000km2以上,沉积岩厚度在1000m左右或以上,以浅湖相、沼泽相为主,煤系地层发育,具有一定的生储盖条件。
12、如该断陷带中的梅河-桦甸、鸡西-鸡东、虎林盆地等。
13、(3)基本上不具备油气勘探远景的古近纪—新近纪坳陷型盆地:这类盆地主要分布于西部地区,东部地区也有分布。
14、其面积有大、有小,但古近系—新近系沉积薄,一般小于1000m,如松辽古近纪—新近纪盆地分布范围很大,但厚度小于500m。
15、这类盆地河流相、浅湖相、沼泽相发育,含有机质及生、储盖条件均较差。
16、在最有油气勘探远景的依兰-伊通古近纪断陷带内,由于伸展作用主要呈线性沿该带发生,并受深断裂控制,因而形成了一些面积偏小、但深度较大的断陷,它们往往与断陷周围具有较大的地势高差,其沉积充填速率和沉积补偿较快。
17、这造成了在断陷盆地中的烃源岩具有厚度较大、有机质丰度虽不低但类型较差的特点。
18、如在南段的伊通断陷,烃源岩主要为暗色泥岩,几个主要层段的烃源岩的累计厚度近2000m(图6-13);生油母质主要来源于高等植物,母质类型以ⅡB型为主,其次为Ⅲ型和ⅡA型,偶见Ⅰ型。
19、在北段的方正断陷和汤原断陷,暗色泥岩烃源岩也可达1000m以上;汤原断陷汤参一井古近系有机碳平均含量为1.93%、氯仿沥青“A”平均为含量0.04%、总烃平均含量为178×10-6,汤参一井古近系有机碳平均含量为1.61%、氯仿沥青“A”平均为含量0.038%,综合评定均属较好生油岩,母质类型仍以ⅡB型和Ⅲ型为主。
20、图6-13 伊通断陷古近系暗色泥岩等厚图(据赵传本等,1994)2.盆地构造演化控制地层的埋藏史、热史和烃源岩成熟史以汤原断陷为代表,图6-14是汤参1井的埋藏史、热史和烃源岩成熟史曲线,由该图可以看出盆地构造演化与地层的埋藏—剥蚀史、热史和烃源岩成熟史的关系具有如下特征。
21、(1)沉降-埋藏曲线在古近纪为向下陡倾,反映该时期沉降-埋藏速率较快,这与盆地在该时期的伸展断陷作用相对应;古近纪末期—新近纪初,沉降-埋藏曲线向上回升,反映该时期盆地地层抬升遭受剥蚀,这与该时期盆地遭受第一幕构造反转作用有关;新近纪沉降-埋藏曲线又平缓下降,说明该时期又发生缓慢沉积作用,这正是新近纪坳陷盆地发育;期新近纪末期沉降-埋藏曲线又发生缓慢回升,说明盆地再次抬升遭受剥蚀,这与盆地在坳陷期末遭受的第二次构造反转作用有关;第四纪盆地又下降接受沉积。
22、(2)热史的等温曲线在晚白垩世与古近纪之间出现一个明显陡坎,同等深度上晚白垩世的温度要高于古近纪的温度,反映晚白垩世的热流和地温梯度要高于古近纪,这可能是由于晚中生代大规模的伸展作用和岩浆活动造成的高地温场,经晚白垩世末期的强烈构造反转作用后,地壳进一步固结、增厚并发生整体抬升,同时高地温场大幅度衰退;在古近纪的裂谷断陷期,等温线并没有发生明显的增高,反映该期伸展作用并不强烈和广泛,并造成明显的区域性地热增温作用;在新近纪晚期等温线有增高的趋势,这可能与该时期发生较广泛的玄武岩喷发作用有关;第四纪等温线下降,说明第三纪的总体地温梯度和热流值要略高于今地温和今热流。
23、(3)由于古近纪—新近纪的地温场整体要低于晚中生代,使得古近纪—新近纪盆地的成熟烃源岩的埋深要明显深于晚中生代盆地(如松辽盆地、海拉尔盆地);从R0曲线看,下部烃源岩系主要在古近纪末期开始进入成熟带;现今主要是中—下部烃源岩系处于成熟带内,中—上部烃源岩主要处于未成熟-低成熟带,深部可能有少量烃源岩进入高成熟阶段,但不可能有烃源岩进入过成熟阶段。
24、3.构造变形与油气运移、聚集和保存的关系如第五章所述,伊兰-依通地堑系的伸展变形样式主要表现为半地堑(或复杂半地堑)和不对称地堑特征。
25、在这种结构中,油气一般自断陷中心生成后主要向缓坡作侧向和垂向运移,一部分向陡坡作垂向运移,在缓坡翘起部位易于断块、褶皱等各种油气藏。
26、如北部汤原断陷主要为复式半地堑,主断层和断陷中心位于东侧,向西翘倾,并在中部凸起带,该凸起带正是油气的缓坡运移指向方向,其上发育的构造有利于油气成藏,如吉祥屯构造的气藏就是按这种模式形成的(图6-15);伊通断陷的莫里青西油田也有类似的成藏特征。
27、位于两个断陷(或次级断凹)之间的伸展传递构造往往是油气运移和聚集十分有利的地带,如伊通断陷的五星构造带为两断凹之间的斜向伸展形成的断凸型的传递构造带、万昌构造带为两断凹之间的隆起型传递构造带,在两构造带上均发现了油气藏(田)。
28、反转期构造变形在油气聚集中起着重要作用。
29、由于伊兰-依通地堑系反转期的构造变形在南段较强,在北段较弱,因此北段以伸展构造控制油气聚集为主,而南段的反转期构造变形控制油气聚集作用明显。
30、如依通断陷长春油田所处的五星构造带(图6-16),其早期为断凹间相对较高的伸展传递构造带,可能发育逆牵引及披覆构造,但后期构造反转作用形成正反转构造,使褶皱幅度加大,形成较大的圈闭;万昌构造带是在古隆起传递构造及披覆构造的基础上,经后期反转作用使褶皱进一步增强在而形成。
31、综合上述,在东北地区伸展盆地中,含油气远景最好的是松辽盆地晚白垩世早期大陆内坳陷,其次具有良好远景的是东北地区早白垩世裂谷系,其中以西部和中部断陷盆地群为有利地区,中部松辽盆地为寻找天然气有利地区。
32、古近纪裂谷系亦为良好远景区,但仅局限于依兰-伊通和密山-敦化断陷群。
33、早、中侏罗世盆地尽管有油气远景,但由于勘探程度不够和保存条件差,还难以作出确切的评价。
34、图6-14 汤原断陷汤参一井埋藏史、地热史图(据大庆油田研究院,1995)图6-15 汤原断陷吉祥屯气藏模式剖面图(据大庆油田研究院,1995)图6-16 依通断陷长春油田横剖面图(据吉林油田石油地质志,1993)。
本文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希望小伙伴们会喜欢。